中新网杭州12月8日电(张煜欢)“扫扫二维码,提前看医生”,一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候诊区,患者吴先生就听到广播里的温馨提醒,他扫码进入小程序后,通过模拟临床医生诊疗思维来提问和引导,在多轮一问一答的语音对话中,很快就完成了预诊的病情录入。
浙大邵逸夫医院自助服务区内。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近日,浙大邵逸夫医院创新推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小程序“智能医生助理”,其可根据对话内容快速完成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诊疗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等医疗信息的采集,5秒自动生成预问诊病历,并同步至医生工作站,方便医生在患者进入诊室前提前了解病史。
在医院里,医患间的沟通交流贯穿整个诊疗过程,一旦出现无效的沟通或是信息的不对称,便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导致就诊效率降低。如何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坦言,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语言模型作为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引领着新时代人工智能开发新范式新变革,是拓宽医学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更是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我们基于医学大语言模型上线‘智能医生助理’,是希望能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化、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蔡秀军说。
“以前我面对医生的时候常常会紧张得讲不清楚话,有时还会遗忘一些关键信息,现在有了这个‘小助理’就方便很多,操作也简单,只需按住按钮说话,声音就能一字不落地变成文字。”患者吴先生说。
此外,“智能医生助理”还可让医生在问诊时更专注于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医生只需要按下录音键,就能自动记录与患者间的沟通对话,其能精准理解临床语义,将语音转化成结构化的医疗文本,并自动生成规范化的电子病历,大大提高医生问诊的效率和质量。
“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让我们迎来了医疗新时代,也对智慧医疗有了全新思考和理解。从诊前的预问诊,到诊中的语音实时收录与临床语义解析,再到诊后的随访、复诊提醒等,‘智能医生助理’既减轻了医生工作负担,又改善了患者就诊流程。”浙大邵逸夫医院门诊部主任丁勇说。(完)
中新网宁夏海原12月8日电 (杨迪 马瑞丰)宁夏“十四五”重点交通工程——S50海原至平川(宁甘界)高速公路8日正式建成通车。
S50海原至平川高速公路。宁夏交通运输厅 供图
S50海原至平川高速公路项目全长43.54公里,总投资40.85亿元,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境内,是宁夏高速公路网“三环四纵六横”中第五条东西横线寨科至海原公路的西延伸段,也是定武和青兰高速公路之间的又一条东西向快速通道,是规划的16个省际高速出口通道之一。
该高速公路项目通车后,将打通海原向西的省际高速出口,补齐海原对外通道短板,完善晋陕甘宁四省高速公路网络,对助力宁夏六盘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促进沿线区域乃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近年来宁夏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公路总里程达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100公里,“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1425”国省干线网基本成型,农村公路基础网通乡达村,路网韧性持续增强,交通运输先导性作用更加凸显。(完)